【原文】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注释】
1.俭:《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述而》:“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易·否·象传》:“君子以俭德避难。”《说文》:“俭,约也。”这里用为自我约束,不放纵,俭朴之意。
2.恶:《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恶识宗?”《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译文】
孟子说:“为人谦恭的人不会欺侮他人,善于自我约束的人不会掠夺别人。欺侮而且掠夺别人的君王,深怕别人不顺从,怎么能够做得到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呢?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难道能以悦耳的声音、献媚的笑容表现出来吗?”
【赏析】
最佳行为方式包括有为人谦恭和能够自我约束,谦恭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尊敬,其中又包括有人人平等的思想,不耻下问的谦虚和恭敬。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人人平等,假如首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恃才傲物,自己优秀,有特权,也就不会对别人谦恭了。而真正能做到谦恭,思想观念中时时刻刻是人人平等,当然也就不会欺侮别人了。因此,依靠着武力和权力而进行统治的统治者,就会时时刻刻害怕人民不顺从自己;如果是实行爱民政策的统治者,因为他思想观念中时时刻刻都是人人平等的,他待人也就是谦恭的;按照对等原则,人民也就会谦恭地对待他,顺从、服从他。而社会行为规范光靠讲是不行的,靠的是每个人的自觉自愿,自我约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以及一些社会行为规范不是法律法规,别人管不着,国家法律也管不着,因此就要靠自我约束以及自省自悟,自觉遵守。也就是说,只有在行为上做到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才行,仅仅是巧言令色地在音容笑貌上表现出来,那就不能叫谦恭和能自我约束,只能叫做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