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阅读主题
正文字体
字体大小
图片名称

公孙丑下·第四节

本章节1170字2024-02-06 16:18:17

【原文】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注释】

1.平陆:齐国的边境县,在今山东汶水县北。
2.大夫:此指平陆县的行政长官孔距心。
3.羸:(lei雷)《左传·桓公元年》:“请羸师以张之。”《国语·周语》:“此羸者阳也。”《礼记·问丧》:“身病体羸。”这里用为身体瘦弱之意。
4.距心:人名,即平陆县长官,姓孔,名距心。
5.刍:(chu除)《周礼·地官·充人》:“刍之三月。”《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左传·僖公二十九年》:“馈之刍米。”《越绝书·外传本事》:“刍莝养马。”《庄子·列御寇》:“食以刍叔。”这里用为喂养牲畜的草料之意。
6.为都:为,作为,治理。即指管理都邑。
7.诵:《周礼·大司乐》:“兴道讽诵言语。”

【译文】

  孟子到了齐国的平陆县,对这个县的长官说:“如果你的守卫战士在一天内三次失职,你会开除他们吗?”
  长官说:“不用等三次。”
  孟子说:“然而您失职的地方也多,灾荒歉收的年份,你的百姓们,老弱病残的辗转于沟壑而死亡,年轻力壮的散走四方逃难,有好几千人啊。”
  长官说:“这不是我孔距心的能力所能处理好的呀。”
  孟子说:“现在假如有个人接受了替别人放牧牛羊的事,那一定要设法找到牧场和喂养牲畜的草料,要是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主人呢?还是站在一旁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长官说:“这是我孔距心的罪过了。”
  后来有一天,孟子见到齐王,就对齐王说:“大王管理都邑的地方长官,我知道了五个人,能够知道自己有失职罪过的,惟有孔距心。”于是就为齐王讲述了经过。
  齐王说:“这也是我的失职罪过啊。”

【赏析】

  爱民所必需具备的修养除了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崇,相互推许,戒“贪”外,还有一条就是讲“守职”。一个士兵没有守好自己的职责就要被开除,那么一个地方长官呢?一个国君呢?是不是也要被开除呢?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长官,不谈爱民不爱民,只要他能守好自己的职责,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也就是爱民的了。作为一个地方的统治者来说,或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其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和管理普通人民,使人们都能共同遵守一个约定俗成的或领导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不会有“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的情形发生了。也就是说,守责就是爱民,不守责就是不爱民。
图片名称

相关作品

  • 论语

    作品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

  • 中庸

    作品简介:《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 大学

    作品简介:《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

图片名称